蓝白相间的色彩、流线型的机体、漂亮的造型,使刚刚“走”出生产线的中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民用干线客机C919像即将展翅的雄鹰,显得朝气蓬勃,充满魅力。
“大型客机是一个国家的工业、科技水平等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和‘现代制造业的明珠’。肩负着民族的百年飞天梦想,承载着国家的重托,让我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翱翔蓝天是我们的神圣使命。”11月2日,C919大型客机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商飞)正式下线,该公司董事长金壮龙感慨万千。
迸发创新活力
“我们自主研发的座舱环境控制系统,即飞机的‘呼吸系统’,已经提交了5件发明专利申请,我们更多地积累了中国人的温度舒适数据,可以让乘客感觉更舒适。”参与研发的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俊杰告诉本报记者,C919大型客机的技术创新亮点之一,就是运用了新型空气分配系统,让空气更加干净、新鲜、均匀,自主创新的技术设计,不但加快了空气流动,还减少了乘客“冷热不均”的不适感。座舱内的空气新鲜度与主流传统大飞机相比提高了20%,乘客的热舒适满意度从进口飞机的70%左右提升至近90%。
“成飞的机头、西飞的机身、首飞的机尾,C919可谓全国尖端航空力量的大集结。C919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自主研制的民用干线客机,研制中已先后攻克了40项关键技术,解决了100多项技术难题,拥有了170余件专利。”中国商飞C919项目总设计师吴光辉向本报记者透露,国内有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十万人员参与了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虽然看起来由中国商飞直接拥有的专利数量不算很多,但实际使用的技术专利却有很多。C919机身整体及许多部件由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设计,机身、机翼等组成部分主要由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的成飞、洪都、西飞、沈飞、哈飞等公司承担设计研发工作,这些企业是国内主要航空工业厂家,多数都有飞机部件研发的经验。中航工业集团多年来积累了大量飞机研发制造方面的技术,其专利年申请量一直保持20%至30%的增长,截至目前,其专利申请量已达2.8万件以上,这些技术几乎都可以为C919的制造提供支撑。
事实上,大型客机的研发制造是一个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是创新型技术的结合体,集中科研力量,攻克技术难关,并且采用引进技术、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加快研制进度,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式。“自主创新的C919成功下线,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曙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重视知识产权
调查显示,近年来,全球的航空产业正在经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预计今后5年,仅中国国内的机场数量就将增加1倍。到2034年,中国的航空公司将需要购买4630架新的单通道客机和1500架新的宽体客机,分别耗资4900亿美元和4500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
“必须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制造产业,才能满足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如今,知识产权的竞争是国际产业能力的竞争,这已成为当今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此次C919的下线不仅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的梦想越来越近,也代表着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的中国制造升级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张曙光认为。
据介绍,C919大型客机中的“C”代表的既是中国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也是中国商飞英文名称简写的第一个字母,体现了对大型客机的共同期望。C919飞机标准型设计航程为4075公里,增大型设计航程为5555公里,其基本型全经济布局为168座,混合级布局为158座,可满足航空公司对不同航线和运营的需求。目前,中国商飞已经接到了国内外购买C919的订单517架。
“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正在加速,争取以更新更好的技术为C919增光添彩。”中国商飞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王光秋向记者介绍,目前,专为国产大飞机设计的航空发动机“长江1000”(CJ-1000)正在加紧研发的过程中,并同步开展了大飞机部分部件、系统、工艺、材料等技术的多轮持续改进,争取尽早让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大飞机飞上蓝天。
“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是C919自主创新的指南,也是自主创新的真实写照,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只有在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才能让大飞机等更多更好的高精尖产品走向世界。”张曙光强调。(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